好課花絮

當孩子咬人時──托育現場的專業與理解

托育現場,有些瞬間只有同樣身處其中的人才懂。
當我們抱起那個剛被咬到哭泣的孩子、同時看見另一個孩子低著頭、情緒緊繃時,那種心疼與無力,是外人難以感受的。

0-3 歲孩子來說,「咬人」幾乎是每位托嬰老師都會遇到的情境。這並不是因為孩子「不乖」或「學壞了」,而是因為他們還不會用更成熟的語言表達需求:

  • 想要某個玩具
  • 被搶走心愛的物品
  • 情緒瞬間爆發
  • 或者只是因為一時的挫折與不知所措

當孩子還無法順利說出「我想要」、「我不喜歡」、「我需要幫忙」時,身體行為就成了最直接的表達方式——咬、抓、推,都是他們嘗試與世界溝通的一種「肢體語言」。

咬人不是惡意,而是學習的過程

在這個年齡階段,孩子的大腦、語言能力與情緒調節系統都還在發展中。他們並沒有惡意,只是缺乏合適的表達方式與社交技巧。

這也是為什麼,面對咬人事件,我們不僅要保護孩子的身體安全,更要用專業與耐心,陪著他們學會表達的語言、行為與界線

我們心疼被咬的孩子,因為他經歷了疼痛與驚嚇;我們也心疼咬人的孩子,因為他同樣在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,只是暫時還沒找到更合適的方法。

面對家長,專業溝通很重要

咬人事件對家長來說,也常引發焦慮與擔心。這時,托嬰老師的專業不只是照顧孩子,更包括清楚而有同理心的溝通。

我們常用「三明治法」與家長對話:

  1. 先傳遞關心與處理方式:讓家長知道,我們已即時安撫與照護孩子,確保安全。
  2. 說明成長背景:解釋0-3 歲孩子的發展階段與情緒表達特性,讓家長理解這是常見的發展現象。
  3. 強調持續引導:告訴家長,我們會觀察並引導孩子用更合適的行為來表達需求,例如用語言說出想法、尋求老師協助等。

這樣的溝通方式,既能減少家長的焦慮,也能讓他們明白,這並不是單一老師的疏忽,而是孩子成長中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,需要我們一起耐心面對。

把責備換成理解,把壓力化為養分

請記住:
🌱 咬人事件不是老師的錯
🌱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
🌱 我們的陪伴與專業引導,會讓孩子逐漸學會用更恰當的方式表達

托育現場,我們的角色不只是照護者,更是孩子社交與情緒能力養成的引路人。我們透過一次次的安撫、示範與引導,讓孩子明白:原來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需求,也可以在情緒來臨時學會等待與調整。

這條學習表達的路,不會一蹴而就,但只要我們願意以耐心、理解與專業,和孩子並肩走,就能讓這條路變得更穩、更安全。

以孩子為本的教育,不是期待他們立刻「長好」,而是陪著他們一步步「長成自己」。
在面對咬人這樣的挑戰時,讓我們用愛與理解去回應,用專業去引導——因為每一個0-3 歲孩子,都值得被善待,也值得被耐心教會如何與世界好好相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