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幼托現場最有力量的一句話──語言,塑造孩子的世界

幼托現場,每一天都充滿了孩子的聲音與故事。
某天,一位小朋友情緒高漲地大聲說:「都是他在玩,我都沒玩到啦~」

面對這樣的情境,老師有很多可能的反應:
「你這樣講話好吵喔!」
「不可以這麼兇,講話要有禮貌!」

這樣的回應,看似在「教導禮貌」,但其實忽略了孩子背後的情緒,甚至在否定他表達的正當性。孩子聽到的,不是如何改善說話方式,而是「我的感覺不被接受」。

從否定到引導:換一種說法,改變結果

如果我們將回應轉換成這樣:「你現在講話很大聲,我想你是有點生氣,對嗎?你可以跟我說:『老師,我也想玩。』我會幫你想辦法。」

這樣的回應有三個關鍵:

  1. 情緒辨識:先幫孩子命名情緒,讓他知道自己的感覺被理解。
  2. 提供替代語言:教他用更合適的方式表達需求。
  3. 承諾協助:讓孩子知道他的訴求會被聽見與處理,降低無助感。

這不是制止,而是引導——引導孩子在保有情緒的同時,學會更有效的表達方式。

語言是養分,也是界線

以孩子為本的教育裡,語言不僅是傳遞訊息的工具,更是建立關係、形塑自我價值與社會理解的媒介。

每天在幼托現場,老師要說上百句話。這些話會影響孩子怎麼看待自己,也會影響他日後如何看待他人:

  • 當我們用「你很吵」取代「我聽見你很大聲,可能你很生氣」,孩子學會的是批評,而不是情緒覺察。
  • 當我們用「講話要有禮貌」取代「你可以換一種說法」,孩子學會的是服從,而不是溝通策略。

語言的力量,在於它能同時成為界線支持。界線讓孩子明白行為的範圍,支持則讓孩子願意嘗試更好的方式。

為什麼這一句話重要?

因為它不是臨時的技巧,而是一種教養信念的具體展現:

  • 我們看見情緒,而不是只看行為
  • 我們相信孩子可以學會更好的表達
  • 我們願意成為孩子與問題之間的橋樑

這樣的回應模式,需要老師具備情緒引導的專業,也需要在日常中反覆練習。當孩子一次次感受到自己的感覺被理解,他會更願意用語言解決問題,而不是用哭鬧、指責或退縮來面對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