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用整個人擁抱孩子,而不只是雙手

皮克勒回應式保育的深度意義

當我們抱著一個嬰兒時,很多人第一個念頭是「要抱穩、不要讓他跌倒」,接著注意力放在姿勢、支撐點、力度。然而,在皮克勒回應式保育理念中,照護不應該僅僅停留在「用雙手托住孩子的身體」這件事。真正的擁抱,應該是用你的身體、思想,甚至全部的心去回應、接納與尊重眼前這個小小生命。

嬰兒雖然年幼,但他並非空白的容器,也不是只能被動接受照料的對象。從出生開始,他就具備感知世界、與人互動的能力。即便他還不會用語言表達,他的眼神、肢體動作、聲音,都是在向照護者傳遞訊息。因此,無論是餵奶、換尿布、穿衣服、洗澡、哄睡,每一次的日常照護,其實都是一次與孩子對話的機會。

日常照護,為何是最好的互動時刻

在皮克勒的觀點中,照護的核心不只是「完成任務」,而是「建立關係」。例如,當你準備幫寶寶換尿布時,不是默默地動手,更不是在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匆匆完成,而是先看著他的眼睛,輕聲告訴他:「我現在要幫你換尿布了,我們一起開始,好嗎?」然後,留一個空白的片刻,等待他的回應——可能是一個眨眼、一次咿呀的聲音、或輕輕伸出的小手。

這一段等待,看似微不足道,卻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重要訊息:你的感受很重要,你的身體屬於你自己,我會等你準備好。

尊重的力量:從被動到參與

傳統的照護習慣中,大人習慣「替孩子做」,而回應式保育則強調「和孩子一起做」。差別在於,當孩子被視為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時,他會開始主動投入這個過程。餵奶時,他會嘗試調整自己的姿勢配合你;換衣服時,他會主動伸手或抬腳。這不僅提升了孩子的身體協調,也培養了他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效能感。

皮克勒回應式保育的七大理念正是這種尊重實踐的具體原則:

  1. 全然關注——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,將注意力完整交給孩子,讓他感受到被看見。
  2. 慢下來——減少匆忙,讓孩子有時間理解、反應與配合。
  3. 建立信任與親密關係——透過穩定、可預測的互動,讓孩子相信大人會回應他的需求。
  4. 一起做,而不是對他做——將照護轉化為合作過程。
  5. 讓孩子自由運動——不過度干預他的動作發展,讓他自主探索身體的可能性。
  6. 讓孩子擁有不被打擾的玩耍時間——遊戲時間是孩子自主學習的核心。
  7. 敏銳的觀察並給予充分尊重——用觀察理解孩子的節奏與需求,而非急於糾正。

現場案例:換衣服的對話

在一間實行皮克勒理念的托嬰中心,老師正在幫11個月大的瑋瑋換衣服。傳統做法可能是大人一邊和旁人聊天,一邊快速地把孩子套進衣服裡。然而,這位老師先坐下來,與瑋瑋四目相對,溫柔地說:「瑋瑋,我們要把這件衣服換下來喔。先把你的右手伸出來,好,我等你。」瑋瑋抬起小手,老師微笑著說:「對,就是這樣,換另一邊。」整個過程花的時間比平常稍長,但瑋瑋的情緒平穩,動作配合,而且眼睛一直注視著老師。這就是回應式保育的力量——不只是衣服換好了,還建立了合作、信任與交流。

為什麼這樣的照護能培養更自信的孩子

當孩子在日常互動中反覆經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,他會逐漸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,知道自己的身體與選擇是有價值的。這種安全感會延伸到遊戲與探索中——孩子更願意嘗試新事物,也能在遇到挫折時,回想起自己與照護者之間的信任關係,從而獲得心理支持。

在長期的實踐中,這樣的孩子通常能和平、不害怕地與環境互動,並在自主探索與社會合作之間找到平衡。

 

回應式保育並不是額外多出一套複雜的教養程序,而是一種在每一個已經存在的日常行為中,注入尊重、交流與等待的態度。當我們用整個人去擁抱孩子,他會從你的手臂感受到安全,從你的眼神感受到信任,從你的語言感受到被尊重。最終,他會用同樣的方式,去擁抱這個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