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安全與信任,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起點

托嬰中心的一早,小安的媽媽放下他後轉身離開,他立刻大哭。老師A急著抱起他,不斷搖晃安撫:「別哭了,沒事沒事!」小安似乎沒打算停歇,哭聲更大……

老師B走到他面前,穩定的看著他的眼睛說:「小安,你現在好難過,因為媽媽離開了。老師在這裡陪你,我們一起慢慢等心情好一點。」
 
同樣是安撫,但結果不同。老師A的「急」,讓孩子的情緒被蓋住卻未被理解;老師B的「陪伴與命名」,則讓孩子感受到:我的情緒是被允許的,我的需求會被回應。這樣的互動,不僅止於一刻的安撫,更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一份「可依靠的安全感」。
 
每天在托育現場看見孩子:哭泣、笑鬧、跌倒、重新站起來。有的孩子急著走向世界,有的則小心翼翼試探步伐。老師們都知道,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眼神,都承載著孩子正在建立的「信任感」。

皮克勒說過:良好的互動與親密關係,是孩子走向自由與和平的基礎。
而蒙特梭利則提醒我們:孩子在環境中的安全感,來自於穩定的秩序與被尊重的自由。

這兩個理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——孩子唯有感到安全,才有勇氣去探索;唯有感到被理解,才會安心去學習。

安全與信任感,如何形塑孩子的性格?

  1. 安全的依附 → 穩定的探索
    孩子在確定大人會持續回應的前提下,才有勇氣放開手去嘗試。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敢於離開老師去參與活動,而有些孩子總是黏著大人——差異不在於「性格內向或外向」,而在於內在是否擁有安全依附。
  2. 信任的累積 → 和平的自我
    當孩子知道「世界會接住我」,他在遇到挑戰時,不需要用攻擊或退縮來保護自己。這樣的孩子,自然能和平地與他人互動,敢於表達,不害怕合作。
  3. 尊重與一致性 → 自我秩序
    皮克勒強調「在日常中尊重孩子」,蒙特梭利強調「自由需建立於秩序」。兩者都指出:孩子需要可預測的節奏,從而建立內在秩序。當老師們能保持一致的互動方式,孩子就能理解規則並自主遵循。

幼托老師的專業力量

老師們,你們每天做的,看似平凡的小事,其實就是在建構孩子的信任藍圖:

  • 在餵食時,先告訴他「我要餵你囉」,而不是突然將湯匙塞入口中。
  • 在換尿布時,先等待孩子的眼神回應,而不是急著完成程序。
  • 在遊戲衝突時,不是立刻裁決「誰對誰錯」,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可以彼此理解的語言。

這些細節,累積成孩子對世界的理解——這是一個可以安心去探索的地方。

和平的孩子,來自和平的大人

我們想像的教育成果,不該只是「孩子會認字、會數數」。更深的目標,是讓孩子長成和平的自己:不害怕、不退縮,敢於探索世界,也懂得與人相處。

而這一切,都始於我們與孩子的互動。當大人用一致的方式回應,當老師用耐心與尊重陪伴,孩子就會帶著安全感走向自由探索。

親愛的幼托老師們,請相信,你的每一個眼神、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動作,正在為孩子建造一個穩固的起點。
這份專業,值得你溫柔且堅定地守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