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有效的回應,勝過一句「嗯」

皮克勒曾說過:「有效的回應,非『嗯』就結束了。」乍聽之下,這句話很簡單,但在幼托現場,它卻是一種深刻的提醒。

情境一:孩子的「作品分享」

在教室裡,小恩舉著一張剛完成的畫跑來,眼睛閃閃發亮地說:「老師,你看!這是我畫的北極熊!」若老師只是低頭瞄一眼,回一句「嗯,很棒喔」,孩子或許笑著走開,但心裡卻隱隱期待更多。

其實,孩子在這一刻需要的不是一個「嗯」,而是一種被理解與看見的確認。老師若能蹲下來,仔細看看,回應:「哇!你用綠色畫了好多細節,恐龍的尾巴好長喔!」這樣的回應,會讓孩子感受到:我的努力被注意到了,我的表達有人在意。

為什麼「有效回應」很重要?

0-6 歲的孩子正處於語言、認知與情緒的快速發展期。這個階段的孩子,需要透過「回應」來建立自我價值與信任感。

  • 語言發展:當孩子提出問題或分享時,老師若能以完整句子或延伸性的話語回應,孩子會模仿並吸收更多語言結構。
  • 情感連結:有效回應代表「我聽見你了」,這是建立依附與安全感的重要基礎。
  • 自我肯定:具體回應能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有價值,從而增強自信心。

反之,若回應總是草率或敷衍,孩子久而久之可能會減少分享,甚至懷疑自己的表達是否重要。

情境二:孩子的「情緒傾訴」

午睡前,小涵在床上翻來覆去,小聲說:「我想媽媽……」如果老師僅僅說一句「嗯,睡覺囉」,孩子的思念沒有出口,情緒也得不到承接。相反的,老師若能輕輕拍拍她,說:「你現在很想媽媽,是不是?老師在這裡陪你,一起等媽媽來接你。」這樣的回應,不僅承認了孩子的情緒,也提供了安全的支持感。

怎麼做到「有效回應」?

  1. 眼神與肢體專注
    蹲下來與孩子平視,專注地看著他,這本身就是一種回應。
  2. 重述與延伸
    孩子說:「我畫了恐龍!」老師可以回應:「是啊,你畫的恐龍尾巴很長,它在做什麼呢?」這樣能鼓勵孩子繼續表達。
  3. 情緒命名
    當孩子表達情緒時,幫他用語言標示出來,如「你看起來很著急,因為你想要馬上玩到玩具。」這樣能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。

幼托現場的挑戰

我們知道,老師每天同時要照顧十幾個孩子,並不總有時間對每句話展開完整對話。這時候,選擇性的有效回應就很關鍵。

  • 當孩子在「重要時刻」——完成作品、需要安慰、提出疑問時,老師的專注回應尤其有力量。
  • 當情境不允許長時間對話時,也可以透過眼神、微笑、拍拍肩膀等方式,傳達「我有注意到你」。

一句「嗯」,雖然簡單,但往往不足以滿足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需要。有效的回應,是一種「尊重」與「理解」的展現。在托育現場,每一個小小的回應,都可能成為孩子心中深刻的記憶。

老師們或許忙碌,但請相信:你多說的一句具體回應,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溫柔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