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小幫手的大世界:幼兒園裡的服務課

早晨,當陽光灑進幼兒園教室,總能看到一群小小的身影忙碌地穿梭其中。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將每個人的牙刷分到各自的杯子;有的認真地分發餐袋,踮起腳尖將它們掛在同學的椅子邊;還有的專注地摺著衛生紙,神情認真得像在完成一件藝術品。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,其實正悄悄在孩子心中播下珍貴的種子。

「讓我幫忙!」這句話在教室裡此起彼落,孩子們舉起小手,眼睛閃閃發亮地期待被選為小幫手。對他們而言,這不是勞動,而是一種榮耀。幼兒發展專家曾指出:「當孩子被賦予責任時,他們感受到的是信任與肯定,這會激發內在的榮譽感,形成正向自我認同的基礎。」

在分發餐袋的過程中,孩子們無形中開始認得餐袋上貼的名字是誰的。四歲的宥宥就是這樣認識了「王」這個字,因為班上三個同學都姓王。他拿著餐袋,手指輕輕描摹著上面的筆畫,好奇地問老師:「這是什麼字?和那個字一樣嗎?」文字對孩子而言不再是抽象的符號,而是與真實朋友連結的橋樑。

有些孩子更發展出驚人的觀察力。五歲的晴晴不太認識字,卻能憑藉記憶,準確地將印有藍色小汽車的餐袋交給柏睿,把粉紅色兔子圖案的交給心心。她說:「柏睿喜歡車車,心心最愛兔子。」每次發放前,她還會細心地詢問:「這是你的嗎?」確認無誤後才放心交付。這種辨識與確認的過程,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,更展現了對他人的尊重與負責。

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「社會情懷」的概念,認為個人價值感與歸屬感是透過對群體的貢獻而建立。當孩子為團體服務時,他們體驗到自己有能力讓環境變得更好,這種「我有用」的感覺,是自信心最自然的來源。

許多幼托園所已將服務教育融入日常作息。孩子們輪流擔任「值日生」,負責澆植物、排桌椅、整理圖書等工作。一項教育研究中也觀察到:「透過服務,孩子學會的不只是技能,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人的需求,發展同理心。」

當孩子們投入這些小小的服務工作,他們學到的不僅是生活技能,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——在這個世界上,我是一個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。這種自我認知,遠比任何知識的灌輸更為深刻。

下次當你看見孩子認真地做著在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,請別打斷他們。因為在那些時刻,他們正在建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,發現自己的價值。那些掛好的餐袋、分好的牙刷、摺好的衛生紙,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溫暖的里程碑,標記著他們從「受照顧者」慢慢轉變為「有能力照顧他人」的珍貴過程。

在充滿溫情的幼兒園教室裡,小幫手們正用他們的方式,一點一點地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