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克勒回應式保育的啟示
在日復一日的托育現場,我們常說「孩子需要愛」,卻有時忽略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字:一致性。
皮克勒回應式保育提醒我們:孩子的生活不只是被照料,更需要一種清楚、可預測的秩序。這份秩序,不僅存在於作息時間裡,也藏在每一次的互動與細節中。
對嬰幼兒來說,世界本就是陌生且變動的。如果照護者能保持一致的方式回應,孩子就能逐漸形成「我知道會發生什麼」的安全感,從而穩定地去探索、去學習。
幼托現場的縮影
想像這樣一幕:
上午活動結束後,老師A負責帶小鈺去洗手。她微笑著,先蹲下來告訴孩子:「我們要去洗手了,伸出小手來。」小鈺看著老師,慢慢把手伸出來,老師接著輕輕幫忙,整個過程安穩流暢。
不久後,換老師B照護。她看到小鈺還在玩積木,直接抱起來走向洗手台,一邊快速打開水龍頭,一邊拉著小鈺的手去沖。小鈺愣住了,手縮回去,不安地皺眉,甚至開始哭鬧。
對大人而言,兩位老師做的事都是「帶孩子去洗手」,但對小鈺而言,這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。前一個世界裡,她被告知、被等待,因此能參與;後一個世界裡,她被突然帶走、被動接受,內心無法預期,因而陷入困惑與不安。
為什麼一致性如此重要?
皮克勒認為,一致的互動模式能讓孩子逐漸掌握規律:
- 提供安全感
當大人「每次都這樣做」,孩子會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。他不必用哭鬧來確認環境,而能把能量投注在探索與遊戲中。 - 建立信任關係
當孩子發現每一位照護者的方式相近,他會感覺被理解與尊重。這種信任,不僅存在於單一老師與孩子之間,更是整個園所的氛圍。 - 支持自主發展
一致的方式能讓孩子逐漸參與照護過程,因為他「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」。例如:伸出手洗手、抬腳穿褲子、等候下一口食物。這些參與,都是自我意識萌芽的基礎。
不是「千篇一律」,而是「一致的尊重」
有些老師會問:「是不是每一個動作都要完全一樣?」其實,皮克勒強調的並不是機械式的統一,而是一致的原則——
🌿 在行動前先告訴孩子
🌿 等待孩子的回應
🌿 給予他能參與的機會
至於語句、語調、細節,當然可以因老師的個性而不同。但孩子最需要的是,那份穩定不變的節奏:我會被告知、我有時間準備、我能參與其中。
一致性,是我們送給孩子的「隱形禮物」
在托育現場,我們或許忙於許多事務,無法樣樣完美,但一致性是可以從日常一點一滴累積的。當我們彼此討論、約定並實踐相同的照護原則,孩子會因此感受到清楚的方向與依歸。
這不只是一種方法,而是一份承諾:
讓孩子在我們一致的陪伴中,長出安心與自信,進而勇敢地去探索這個世界。
慢下來,用一致的方式,給孩子一個可以依靠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