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你今天順養了嗎?──從孩子的專注力看見教養的智慧

托育現場,老師每天都在面對一個重要抉擇:當孩子的節奏與日常安排不一致時,我們該跟著走,還是立刻拉回既定流程?

今天早上,一位孩子一進教室,就直奔感官教具區。他拿起一組紅色圓柱,開始反覆拆裝、拼合,專注到連點心時間都忘了。

老師沒有急著打斷,也沒有催促,而是走到他身旁,蹲下柔聲提醒:「我看到你好喜歡這個教具,等你玩完,我們一起來準備吃點心,好嗎?」

這並不是「放任」,而是一次順養的實踐——順著孩子當下的興趣與專注力,為他建立節奏的連接點。

順養,不是放任

在許多人眼中,「順」可能被誤解為無原則地遷就。但在順養的理念中,順不是退讓,而是一種源於理解的引導方式。

,是觀察孩子的當下狀態與需求;
,是在理解之後,設下孩子能接受且有助成長的教養邊界

蒙特梭利曾說:「教育不是填滿容器,而是點燃火焰。」
順,不是盲目地照著孩子走,而是先理解他為什麼走這條路,再陪他一起找到方向。

順養的四步驟:觀察-等待-提案-回應

以孩子為本的教養中,順養可以用四個步驟落實:

  1. 觀察:留意孩子的專注點、情緒狀態與肢體語言。
    例:看到孩子正專心玩紅色圓柱,動作專注、情緒穩定。
  2. 等待:給予孩子探索的時間,不急於打斷。
    例:即使點心時間到了,也先讓孩子完成當下的投入。
  3. 提案:以孩子的節奏為起點,提供後續選擇。
    例:「等你玩完,我們一起去吃點心,好嗎?」
  4. 回應:根據孩子的反應,靈活調整下一步行動。
    例:孩子願意結束遊戲,就順勢轉換情境;如果還需要一點時間,則延長等待。

為什麼順養重要?

1. 尊重孩子的專注力
0-6 歲是專注力與內在秩序感形成的關鍵期。順養能讓孩子在沉浸式的活動中,練習專注、完成與自我滿足的循環。

2. 建立情緒安全感
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需求被看見,他更願意配合大人的引導,也更能在過程中培養信任感。

3. 在自由中學會界線
順養並不是毫無限制,而是在尊重中讓孩子理解規則。例如:「吃點心是我們的生活節奏,但我可以等你完成手上的事再開始。」

順養需要的,是專業與耐心

托育教養的現場,選擇「順」往往比「直接指令」更難。它需要老師具備觀察力、情緒耐受力,以及對孩子發展階段的專業理解。

有時候,等待 3 分鐘,就能讓孩子帶著成就感結束活動,心情愉快地進入下一個環節;反之,若急於打斷,可能引發抗拒與情緒衝突,影響整個上午的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