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:「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專心?」但好課教養顧問建議換個角度想:「他有機會『想專心』嗎?」會發現,答案往往藏在大人的陪伴方式裡。
在托育現場中,老師們每天都在見證「專注」這件事的誕生。有的孩子能一針一線地穿扣子,十幾分鐘不抬頭;有的孩子玩積木時,會一遍遍重疊、調整、再重疊。那一刻,時間彷彿靜止。這樣的專心,不是天生的。它需要四個條件,一個也不能少。
一、有興趣,才會有投入
想像老師安排「黏貼活動」,大多孩子樂在其中,但有個孩子卻興致缺缺。如果你觀察得夠細,就會發現——他其實更喜歡在桌邊捏黏土。
孩子的專心,往往從喜歡開始。
皮克勒與蒙特梭利都提醒我們:興趣不是偶然的,而是內在的召喚。孩子一旦對某個事物產生了真誠的好奇,他自然會調動全身感官去投入。所以老師的角色,不是「要求孩子專心」,而是「創造讓孩子想專心的機會」。
二、難度剛剛好,才會想挑戰
「太難」會讓孩子退縮,「太簡單」會讓孩子無聊。真正讓孩子進入「心流狀態」的,是那個介於挑戰與能力之間的平衡點。
有一次觀察活動中,小宥正用夾子夾珠子。一開始她很順利,突然,老師換上了稍小的珠子。小宥愣了一下,嘗試了好幾次才成功。那一刻,她眼睛一亮,嘴角微微上揚。這就是「剛剛好」的力量——足以吸引,又不至於壓垮。
三、大人的關注,要剛剛好
孩子在專心時,最怕的是大人不經意的「太多」。有時老師出於關心,會不自覺地插話:「好棒喔~你做得真好!」但就在那一刻,孩子的專注被切斷了。他可能會變成不再是為了探索,而是開始表演。
真正的陪伴,是在孩子抬頭看你時,給他一個安定的眼神、一個「我在這裡」的微笑。蒙特梭利稱這種陪伴為「不打擾的關注」——孩子需要感覺到大人看見他,但不需要被引導或評價。
四、有明確的完成目標,才會有成就感
孩子的專注,是為了「完成一件屬於自己的事」。老師在活動中可以設定明確的終點,例如:「今天我們要把積木堆成比自己高的塔。」「我們要剪出三個形狀,貼成一幅圖。」
當孩子完成的那一刻,會有一種深層的滿足:「我做到了!」這股成就感會在他心中留下印記,成為下一次願意再專心投入的動力。
專心,不是命令,而是一種信任
托育現場最動人的畫面,往往不是孩子在玩什麼,而是大人如何等待。一位老師蹲在地上,靜靜看著孩子自己穿襪子,沒有催促;孩子抬頭,老師回以微笑——這就是教育中最細微的呼應。當孩子知道自己被信任、被允許用自己的節奏完成事情,專心就不是「要求」,而是一種自然的狀態。
專心,是孩子與世界的對話
孩子的專注,不在於他能坐多久,而在於他願意留下多久。大人的責任,是為這份「願意」騰出空間。
有興趣、有挑戰、有陪伴、有完成——這就是讓孩子從「被看顧」走向「能專心」的路。
老師們,我們不是在教孩子「專心」,而是在守護他通往世界的那條細膩而專注的小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