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教養的「度」如何拿捏?──在有愛的界線中長出自由

午休時間到了,小宥宥卻還在教室角落專注地拼著積木。
老師走過去輕聲提醒:「現在是休息時間,該收玩具囉。」
他低著頭沒有回應,手中的積木一塊接著一塊。老師再說一次,他皺起眉頭、語氣急促地說:「我還沒玩完啦!」

這樣的情景,在托育現場幾乎每天都可能出現。面對孩子的堅持與不配合,老師的腦中常會出現兩個聲音:

  • 第一個聲音:規矩要有,不能因為他情緒好就破例。
  • 第二個聲音:他這麼專注,也許多給他五分鐘就好。

教養的藝術,就在這個「拿捏的度」上。

有愛的界線,不是嚴厲或放任的兩極

教養的界線不是單純的「要或不要」,而是能否在尊重孩子需求的同時,幫助他理解生活的規則與他人的感受。
太過嚴厲,孩子可能感受到壓力與抗拒;太過放任,孩子則難以養成自律與尊重的習慣。

有愛的規則,是一種在日常中不斷被示範、被感受的狀態。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,不只是被「規範」,而是逐漸學會自我調整,並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影響。

托育教養技巧:三個拿捏方法

在小宥宥的案例中,老師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平衡愛與界線:

1. 給選擇,但不妥協原則

「小宥宥,你現在可以選擇馬上收好玩具,或是我幫你設個計時器,五分鐘後一起收,哪一個你選?」
👉 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覺擁有主導權,同時學會在既定規則內做決定,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
2. 明確界線+溫柔語氣

「我知道你玩得很開心,但午睡時間到了,玩具要休息,我們也是。」
👉 堅定卻不帶怒氣的語氣,比高聲命令更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,也更容易接受。

3. 規律中保留彈性

在托育日常中,規律能讓孩子有安全感,但偶爾的彈性安排,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。例如,完成一個積木作品後再午休,可能會讓他更安心地進入休息狀態。

關鍵:孩子是否學會自律與尊重

衡量教養方式成效的標準,不在於「嚴不嚴」,而是孩子是否從中學會:

  • 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
  • 如何尊重別人的時間與空間
  • 如何在情緒中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

以孩子為本的教養,不是放下原則,而是用理解與引導,讓孩子願意主動配合,而不是被動遵守。

在界線裡給予自由,在自由中建立界線

托育不只是照顧,更是日常生活裡一點一滴的教育。
當我們願意多花幾秒鐘觀察孩子的狀態,給他選擇的空間、用溫柔的語氣說明規則,我們就在幫助孩子在界線中感受到自由,也在幫助自己累積更穩定的教養節奏。

對孩子來說,每一次生活情境都是學習的機會;對老師與家長而言,每一次拿捏「度」的瞬間,都是重新練習愛與規則如何共存的時刻。

有愛的規則中,我們陪著孩子長出自律與尊重,也陪著自己,在教養的路上走得更穩、更有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