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為什麼要從小培養「助人」習慣?

助人的涵養,需從小養成

這一天,在幼托園所裡,看見動人的小場景。
小恩跌倒了,紅著眼眶忍著痛,小睿跑過去,伸出小手拍拍他的背:「沒關係,我陪你。」
另一邊,小安搬不動積木,小米沒有笑他,而是走過去一起幫忙。兩個孩子搬得搖搖晃晃,卻笑得燦爛。

這些微小的舉動,正是人格養成中最珍貴的養分。助人的涵養,不是長大之後自然而然會有,而是需要從小在生活中一點一滴養成。

為什麼要從小培養「助人」習慣?

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,幼兒期是「主動感 vs. 罪惡感」的關鍵階段。孩子渴望嘗試,並在行動中建立「我有能力」的感受。當孩子被賦予機會去幫助他人,他不僅體驗到自我價值,更在互動中逐漸發展出同理心。

蒙特梭利曾強調:「孩子透過服務他人,培養內在秩序與社會責任感。」
在園所中,當孩子習慣幫同伴整理玩具、協助遞物品,他不僅在「做事」,更是在學習尊重、合作與分享。

助人的涵養,讓孩子更完整

助人,不是犧牲,而是一種「我與世界的連結」。

1.完備人格的基礎
願意幫助別人的孩子,更容易發展出自信與責任感。他相信自己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,也能成為別人的支持。

2.社交互動的優勢
在遊戲中懂得伸手幫忙的孩子,往往更受同儕喜愛。因為他不只是玩伴,更是「關心別人」的人,這種互動讓他在群體中建立正向影響力。

3.情緒調適的能量
研究顯示,助人行為能帶來正向情緒。對孩子而言,付出的同時也獲得了「我能影響世界」的力量,這讓他在面對挫折時更有韌性。

在園所裡,如何培養?

1.從小小任務開始
讓孩子輪流當「小幫手」,例如分餐、遞紙巾、收拾玩具。孩子會因「我幫了忙」而感到自豪。

2.在事件中引導
當孩子看到同伴跌倒時,老師可以提醒:「你可以拍拍他,或幫他拿東西。」孩子透過模仿與練習,逐漸形成自然反應。

3.肯定而非誇獎
與其說「你好棒」,不如說「你幫助同學,他一定覺得很安心。」這樣的回應讓孩子理解助人的價值,而不只是追求表揚。

曾有個四歲孩子,每次點心時間,都會多搬一張小椅子,放在旁邊。他說:「這是給小新(新同學)的。」小小的動作,卻讓剛入園的孩子安心坐下,從害羞到逐漸融入。這樣的助人舉動,不僅溫暖了被幫助的孩子,也強化了助人者的自信與內在力量。

助人,並不是一堂獨立的課程,而是一種日常的涵養。當孩子在 0-6 歲的關鍵期,反覆體驗「我可以為別人做些什麼」,他便會將這份關懷內化為生命的底色。

對幼托老師而言,每一次引導、每一個回應,都是播下助人涵養的種子。當孩子長大,不論是在球場上展現風度,還是在生活裡散發溫暖,那些最初的力量,是來自老師們用愛與智慧所栽種的養分。

因為被幫助過的孩子,會懂得感恩;習慣助人的孩子,會擁有更完整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