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當孩子正在尋找「自己的那一角」

從《失落的一角》談嬰幼兒的陪伴與成長

Shel Silverstein 在繪本《失落的一角》中,用極簡的筆觸說了一個深刻的故事。一個圓滾滾的東西缺了一角,它在路上滾呀滾,一邊唱歌、一邊尋找能讓自己「完整」的那一角。它遇見了許多形狀,有的太大、有的太小、有的不合拍。直到有一天,它終於遇到了一個剛剛好的角。它和那一角結合,滾得又快又順,卻發現自己再也不能停下來、不能唱歌。最後,它選擇放手,繼續一個人滾動。

看似一則關於「尋找另一半」的寓言,其實藏著一個對教育者極為深刻的提醒:成長,不在於被填滿,而在於能自在地成為自己。

孩子,也在尋找「自己的那一角」

在嬰幼兒發展歷程中,孩子不斷在探索:我是誰?我能做什麼?他們用哭聲、用行動、用嘗試在「拼出」自己的輪廓。

皮克勒提醒我們,孩子從出生起,就具備一種「主動發展的能力」。當我們急著幫他穿衣、拿玩具、完成任務時,其實是在搶走他「尋找自己那一角」的機會。而這些機會,正是孩子建立自信與自我意識的基石。

有時候,我們看著孩子跌倒、挫折、哭鬧,會忍不住想要介入。但教育的溫柔,往往在於允許他自己滾動的節奏。因為孩子不需要被「修補」成我們想要的樣子,他需要被看見、被理解,並有空間去探索「自己還缺什麼」。

陪伴,不是幫孩子找到答案,而是一起走過尋找

蒙特梭利說:「幫助孩子,不是取代他,而是給他完成的機會。」孩子尋找的,不只是物品或能力,而是內在的秩序感與安全感。

在托育現場,我們常看到:

  • 孩子嘗試自己舀飯,灑得滿桌。
  • 想自己穿鞋,結果左右腳穿反。
  • 堅持自己搬椅子,卻跌坐在地上。

這些片刻,像極了《失落的一角》中那個正在滾動的圓——不完美、卻充滿生命力。當老師蹲下來,不是急著幫,而是說:「你想自己試試,老師在這裡。」孩子會在那份被信任的陪伴中,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角。

教育的終點,不是「完整」,而是「自由」

書的最後,那個圓學會獨自滾動。它不再尋找誰來補足自己,而是能在風中、在陽光下,自由地滾、自在地唱。這其實是教育最終的目的——讓孩子能「帶著自己的不完美」安心生活。

皮克勒的回應式保育強調,照顧者要提供一致而可預測的環境,讓孩子在安全中發展自主行為,從依附到獨立,從被照顧到能自我照顧。

對老師而言,這提醒我們:不要急著讓孩子成長,也不要替他定義完整的樣子。我們能做的,是提供一個溫柔的空間,讓孩子在其中滾動、碰撞、再前進。

不完美的滾動,才是真實的成長

《失落的一角》不是孩子找到了什麼,而是他學會了「自己滾動」的力量。對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——他們不需要成為「剛剛好」的人,只需要成為「真實的自己」。而教育的美,不在於修補缺口,而在於陪伴每一段滾動的旅程。因為最溫柔的成長,不是被補滿,而是被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