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一個孩子,四種聲音:當教養訊息不一致時,老師該怎麼辦?

在托育現場,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:同一個孩子,卻有截然不同的照顧指令。

媽媽說:「他最近在練自己吃飯,老師不用幫忙餵。」

爸爸卻補上一句:「他吃太慢會生氣,拜託老師多少幫忙餵一點。」

阿公又笑著叮嚀:「他不吃菜,沒關係啦,只要有吃飯就好。」

阿嬤接著說:「他不可以不吃菜,會營養不夠!」

對老師而言,這樣的情境並不陌生。孩子才三歲,卻像活在四個平行宇宙中。這些差異看似微小,卻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訊號混亂。

一個孩子,承接了四種愛,也背負了四種期待

皮克勒(Emmi Pikler)曾提醒我們:「穩定與一致,是孩子最深層的安全感來源。」對孩子來說,「誰是權威」與「世界的秩序」是透過日常互動建立的。

當不同照顧者給予不同指令,孩子會出現幾種常見反應:

  1. 混亂與不安:不確定什麼行為會被允許,什麼會被責備。
  2. 依附轉移:孩子可能只在特定大人前展現某種行為(例如:在阿嬤前撒嬌、在老師前倔強)。
  3. 情緒衝突:孩子想取悅每個大人,但又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,久而久之會出現焦慮或退縮。

老師在現場最容易感受到這樣的「情緒交叉壓力」。當孩子在不同規則之間切換,他不只是行為不穩定,更是在尋找「我該聽誰的」的安全依歸。

老師的關鍵角色:穩定,是孩子的方向感

當家庭裡的教養訊息出現分歧時,老師不該急著「裁定誰對誰錯」,而是成為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穩定支點。

  1. 「以觀察為基礎」的專業立場:老師應先從孩子的實際表現出發,而非家長的單一期待。例如:「我觀察到小澄現在已經能自己拿湯匙,但在疲倦時仍需要協助。」這樣的回應能讓家長理解老師的觀察是具體且專業的,而非偏向某一方的「意見」。
  2. 「以一致為原則」的日常規律:老師在園所內要維持清楚而穩定的照顧節奏,不隨個別家庭意見頻繁更動。當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節奏一致,他會逐漸學會「在這裡,我知道該怎麼做」。這份秩序感,是孩子心靈的定錨。
  3. 「以溝通為橋樑」的家園合作:與其糾正家長的做法,不如建立「對話而非對立」的關係。例如:「我理解阿嬤擔心他冷,我們園內會注意通風與衣著狀況,也會觀察孩子的反應一起調整。」老師以理解為起點,展現尊重與專業,反而更能讓家長信任並願意合作。

教育心理觀點:穩定環境,形塑內在秩序

蒙特梭利認為,孩子的心理建構依賴「有秩序的環境」。當照護者的一致性破碎,孩子會在「誰的話才算?」的矛盾中迷失。老師能做的,不只是穩住現場,更是在日復一日的照顧中,用穩定的回應,讓孩子重新整理世界的秩序。

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,會慢慢學會:

  • 規則是清楚的
  • 大人會溫柔但堅定
  • 我被理解,也被信任

這樣的孩子,即使外在訊息再多元,也能在內在建立穩固的自我。

穩定,是對孩子最深的愛

在多照顧者的現實中,幼托老師往往成為孩子最穩定的存在。老師的一致性,能讓孩子在家庭多聲部的世界裡,仍然找到秩序與安全。

孩子不需要完美的大人,他需要的是一致的照護與真誠的陪伴。當我們以觀察為依據、以尊重為語言、以穩定為力量,孩子就能在這份平衡中,自在地長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