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孩子也能安靜優雅地旅行

孩子也能安靜優雅地旅行:從高鐵寧靜車廂談幼兒公共空間教育

最近台灣高鐵推出「寧靜車廂」引發熱議,許多人擔心這樣的設計可能暗示「孩子不受歡迎」。但其實,問題並不在孩子,而在於——我們是否曾真正教過孩子,什麼是「公共空間的優雅與寧靜」

對幼兒而言,「安靜」不是天生的能力,而是一種逐漸學會「照顧自己與他人」的社會行為。這是一門需要時間、練習與榜樣的課。

一、安靜,不是被要求,而是被理解

皮克勒曾說:「孩子的行為,總是在回應他所處的環境。」當孩子在公共空間中顯得躁動、喧嘩,並非他不懂規矩,而是那個環境對他而言太新、太刺激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如果大人只是急著要求「不要吵!」,孩子只會感受到壓力,而非理解。

老師或家長可以事前以遊戲方式,讓孩子預習「搭車的樣子」:可以在教室設置模擬高鐵區,讓孩子練習排隊、入座、輕聲說話。老師說:「我們現在要開往台中囉,大家要小聲,讓隔壁的乘客可以休息。」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「安靜」的意義——那是一種為他人著想的行為,而不是被迫壓低聲音。

二、孩子的「內在秩序」決定了外在的行為

蒙特梭利認為:「真正的安靜,來自於內在秩序的建立。」孩子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擁有節奏感、明確的界線與規則,他在公共空間也能自然地維持平靜。

在園所裡,老師可以從日常中培養孩子的安靜能力:

  • 在用餐時間練習等待、聆聽他人說話。
  • 在故事時間觀察聲音大小與身體姿勢。
  • 在排隊時練習與前一位保持距離。

這些日常練習看似微小,卻是孩子理解「公共節奏」的重要基礎。孩子學到的,不只是行為規範,而是對「秩序」與「他人存在」的感受。

三、老師的身教,是最有力的「示範」

孩子會模仿大人對待環境的方式。如果老師能以平穩語氣提醒:「我們一起讓空間安靜下來,好嗎?」孩子不只聽見規則,更感受到被邀請參與的尊重。

一位老師曾分享,她帶孩子參觀圖書館時,不說「不能吵」,而是問:「我們要怎麼讓其他人在這裡舒服閱讀呢?」孩子開始壓低聲音、放輕腳步。因為當他理解「安靜」是為了讓別人更舒服時,這個行為就成了主動的選擇。

四、公共空間,是最真實的生活教室

搭乘高鐵、去圖書館、逛博物館……這些場域其實都是孩子社會學習的現場。老師與家長可以把這些經驗轉化為課程設計的一部分,例如:

  • 模擬購票與排隊情境
  • 練習車廂中的小聲對話
  • 討論「如果我想活動,但旁邊有人休息,該怎麼辦?」

孩子透過角色扮演與討論,學習如何在「想要表達自己」與「尊重他人」之間找到平衡。這正是禮儀教育與社會性發展的核心。

讓孩子成為溫柔的旅伴

寧靜車廂不是排他,而是一種提醒——提醒我們,大人應該先為孩子示範如何「共處」。

當孩子被尊重、被理解,他自然會以尊重回應環境。安靜不是被壓抑的服從,而是孩子心中生出的秩序與平和。

親愛的幼托老師們,每一次帶孩子外出,都是一次社會教育的延伸。讓我們陪著孩子,一起學會——如何在公共空間裡,既做自己,也成為讓世界更溫柔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