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孩子的步調,值得我們用心等待

在幼托園所的日常裡,我們常看見孩子們忙碌於各種遊戲:有人全神貫注的堆積木,有人專注在畫紙上揮灑色彩,也有人一遍又一遍地嘗試攀爬。對我們大人來說,這些畫面或許只是「孩子在玩耍」;但其實,每一個細節,都隱藏著孩子成長的步調與節奏。

爬梯的故事:各有步調的探索

在戶外遊戲場上,爬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。常常會出現兩三個孩子同時擠到梯子前,誰先誰後,好像隨時會引發爭執。大人看在眼裡,可能本能地想立刻出面:「排好隊,一個一個來!」然而,當我們選擇不急著干預,會發現孩子其實有自己的溝通方式。有人會伸手示意「你先」、有人安靜等待、有人則嘗試從另一邊繞過去。這些過程,就是孩子在練習社交協商與自我調整。

另一個常見的場景是:一位孩子努力爬上梯子,終於到達最高的平台。他並沒有立刻往下滑,而是坐在那裡,環顧四周。有時候,他就這樣安靜地坐著,既不下去,也不動作。大人容易猜測:「是不是害怕了?累了?」但事實上,這正是孩子特有的節奏。那一刻,他可能在小休息,也可能在觀察他人,思索接下來要怎麼做。

這些細膩的停頓,其實是孩子「邊玩邊觀察」的自然步調。活動往往有三個階段:一開始的「積極」嘗試,中間的「小休息」與觀察,最後才是完成後的「大休息。」這不是退縮,而是成長節奏的一部分。。

大人的角色:陪伴,而非催促

在這些遊戲活動中,大人最重要的角色,不是「裁判」或「導演」,而是陪伴者與觀察者。當我們急著介入,往往會打亂孩子原本的節奏,甚至阻斷了他自我調整的契機。

試想:如果孩子在平台上休息時,我們立刻催促:「快點下來,別擋著!」那麼,他就失去了觀察、等待、積蓄勇氣的空間。相反地,當我們靜靜陪伴,給予眼神或微笑的支持,孩子會在自己的時間裡,找到屬於他的下一步。

皮克勒與許多幼教專家都提醒我們:孩子的遊戲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他們建構身心的方式。每一次等待、每一次小停頓,都是孩子在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過程。

從遊戲中看見教育的本質

教育不是把孩子推快一步,而是讓孩子在自己的步伐裡,穩健前進。幼托老師們每天面對的,不只是孩子的哭笑與奔跑,更是他們成長的節奏。這些節奏,有時快,有時慢;有時充滿動能,有時靜靜停歇。

我們需要做的,是用敏銳的觀察,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,其實是一種內在需求:

  • 等待,是在消化剛才的挑戰;
  • 觀察,是在準備下一個動作;
  • 停頓,是在為自我調整留白。

當我們以溫柔而專業的眼光去看待,就會明白:每一個孩子,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,而我們的責任是守護那份節奏,不催促、不打斷。

慢,是一種更快的成長

在快速運轉的社會中,孩子提醒我們另一種真理:成長不必急,慢慢來,反而走得更穩、更遠。

下次當你看到孩子停在遊戲的一個角落,不妨放下急躁的心,靜靜陪伴。因為在那些看似停頓的片刻裡,孩子正在一步步,學會如何與世界相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