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園所裡,常常會被一幕幕小小的瞬間觸動。孩子蹲下來,細心幫同伴把散落的積木一塊一塊排好,那動作像極了老師整理教室時的模樣;另一個孩子,在遊戲結束後拍拍手上的灰塵,輕聲說著「辛苦了」,語氣竟與某位爸爸如出一轍。這些日常裡看似不起眼的舉動,卻深刻提醒我們——孩子最真實的老師,其實就是他們身邊的大人。
孩子的眼睛,是最敏銳的鏡頭,他們專注而純粹,不帶懷疑地捕捉著大人的一舉一動。他們還不懂什麼是規範、什麼是社會化,但他們知道:大人怎麼說話、怎麼面對衝突、怎麼處理情緒,都是「可以學來」的樣子。於是,大人的皺眉,會成為他們表達不滿的模版;大人的微笑,會是他們學會安慰別人的方式。
我們怎麼生活,他們就怎麼吸收
心理學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的「社會學習理論」強調,孩子會透過觀察與模仿,習得行為模式。這意味著,即便我們沒有刻意教導,孩子仍在「偷學」我們的生活方式。當老師在混亂中仍能平和處理,孩子會在心底悄悄記住:原來遇到問題時可以這樣冷靜。而當大人因忙碌失去耐心,孩子也會模仿那份急躁,把它當作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。
一次點心時間,小宥不小心打翻了水杯,水潑得滿桌都是。他愣住,眼淚在眼眶打轉。我本能地想衝過去幫忙,但還是先深吸一口氣,拿起抹布蹲下來,輕聲對他說:「來,我們一起擦乾淨。」小宥小心翼翼接過抹布,開始慢慢拭擦,最後抬起頭露出一抹得意的笑。那一刻我知道,他學到的不是怎麼擦桌子,而是——錯誤可以被接納,責任可以被承擔。這樣的學習,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深刻。
對幼托老師來說,這份責任沉重卻也美好。我們的語氣、眼神、姿態,甚至是無意間的一句話,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遠的烙印。有人說,孩子像一張白紙,但其實更貼切的比喻是「吸水的海綿」——我們怎麼生活,他們就怎麼吸收。
因此,當孩子在遊戲時對同伴說「我先!」,我們有機會教他等待;當孩子因挫折大哭時,我們有機會示範耐心與安撫;當孩子主動伸手幫忙時,我們更要回應一個肯定的眼神,讓他知道「這樣做很美好」。在每一個日常的片刻裡,我們不只是教導者,更是被模仿的範本。
有時候,我們會因家長的質疑或外界的忽視,而懷疑自己專業的價值。但請別忘了,孩子的眼睛最誠實,他們會因為我們的穩定而安心,因為我們的耐性而學會等待,因為我們的溫柔而學會同理。這些養分,將陪伴他們走向未來。
孩子最終會長大,會走出園所,進入更廣闊的世界。他們不一定記得我們教過的每一首歌、每一個故事,但他們一定會把我們的模樣,藏進自己的人格裡。當他們在某個午後對朋友伸出援手、在困境裡選擇冷靜、在衝突中保持尊重,那些背後的影子,正是我們。
親愛的老師們,請繼續相信:你的一言一行,正悄悄形塑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未來。而這份影響,將比你想像的更加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