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幼兒螢幕使用與發展行為影響:研究帶給托育現場的啟示

在數位化時代,螢幕已成為家庭與孩子生活的一部分。然而,螢幕使用對學齡前幼兒的發展影響,始終是教育與醫學領域的核心關注。2022年發表於 Pediatric Research 的研究(Brae Anne McArthur、Suzanne Tough 與 Sheri Madigan)針對 「螢幕時間與學齡前幼兒發展及行為表現的關聯」 進行探討,提供了值得托育專業深思的方向。

研究設計與方法

研究團隊關注的核心問題是:過多的螢幕使用是否會影響幼兒的發展與行為表現?
他們透過縱向研究設計,收集了大樣本的家長報告資料,追蹤學齡前兒童的螢幕使用量,並對照孩子在語言、認知、社交互動與行為調節上的表現。此研究強調以家庭真實生活情境出發,而非實驗室控制環境,因此結果更能反映孩子的日常狀態。

研究結果

研究顯示,過多的螢幕時間與幼兒發展遲緩及行為問題存在顯著關聯

  1. 語言與認知發展
    使用螢幕時間越長的幼兒,在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上的分數普遍較低,顯示螢幕取代了親子互動及語言刺激,減少了孩子透過真實情境學習的機會。
  2. 社交互動
    長時間接觸螢幕的孩子,與同儕互動時較容易出現退縮或衝突。這顯示螢幕無法取代遊戲與互動所帶來的「社交練習場」。
  3. 行為調節
    研究發現,螢幕使用過多與情緒調節困難、過度活躍或專注力不足相關。這一點與托育現場常見的挑戰相符:孩子在長時間螢幕後,情緒往往更難安撫。

對托育現場的意涵

對幼托老師而言,這份研究提醒我們:

  • 螢幕不是絕對的洪水猛獸,但「使用方式與時間」極其重要。
  • 孩子需要更多「人與人」的真實互動與身體參與,才能在語言、認知與社交發展上建立穩固基礎。
  • 家長有時將螢幕視為方便的育兒工具,但老師能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,引導家長理解其背後的發展風險。

教育實務建議

  1. 建立日常提醒
    在園所與家長溝通時,提醒「2歲以下避免螢幕,3~5歲每天不超過1小時」的專業建議。
  2. 以替代方案取代螢幕
    推動親子共讀、音樂律動、感官遊戲等活動,讓家長看到螢幕之外的高效互動方式。
  3. 專業對話
    當老師觀察到孩子語言或行為的延遲,能透過專業角度與家長溝通,協助他們理解螢幕使用可能的關聯,而非單純指責。

結語

這份研究清楚提醒我們:螢幕不是中立的,它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發展。托育老師的專業角色,不僅是日常照護與教育,更是協助家長看見 「行為背後的原因」,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建立守護網。

我們相信專業的力量來自於持續學習與實踐。這篇研究讓我們更有信心:老師的每一份堅持與提醒,都是在幫助孩子走向更完整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