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剛落幕的 U18 世界盃棒球賽中,出現了兩幕截然不同的畫面:
- 日本隊雖在決賽輸給美國隊,僅獲銀牌,但賽後他們不僅和對手道賀,還主動幫忙收拾場上的寶特瓶,展現風度與素養。
- 韓國隊則在輸給中華隊後,於賽後的擊掌儀式中,多數球員選擇拒絕與中華隊握手,顯得情緒難以收斂。
一樣是輸球的失落,卻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展現。這不只是球場上的勝負,而是孩子們從小所接受的教養與價值觀,在面對壓力與挫折時,最真實的呈現。
0-6歲:情緒與態度的「關鍵期」
發展心理學強調,0-6歲是人格與社會情緒發展的關鍵期。孩子在這段時間,透過家庭與學校的日常互動,逐步建立:
- 如何面對輸贏:是埋怨、拒絕,還是接受、優雅?
- 如何處理情緒:是爆發、壓抑,還是冷靜、表達?
- 如何看待他人:是競爭對手,還是值得尊重的夥伴?
這些能力不是比賽當天才臨時生成的,而是日積月累的養成。
大師的啟示
蒙特梭利(Maria Montessori)曾說:「教育的目的不在於灌輸,而是幫助生命展開。」孩子若在生活中反覆經歷「被尊重、被信任、被引導」,就能學會如何尊重他人。
皮克勒(Emmi Pikler)則提醒我們,成人在陪伴孩子時,不應只看眼前的表現,而是關注孩子如何透過環境與互動,逐漸培養自我調節的能力。
心理學家戈爾曼(Daniel Goleman)在提出「情緒智商 EQ」時更指出:成功與幸福,不只來自智力,更來自能否在壓力下調整自己、理解他人。
對幼托現場的意涵
身為幼托老師,我們在日常中,能透過小小的場景,培養孩子面對未來更大的挑戰:
- 遊戲輸贏:孩子在疊積木比賽輸了,老師若能引導他說「下次再試」,而不是急著安慰或批評,孩子就能練習接受輸贏。
- 人際衝突:當孩子為了搶玩具吵架,老師若能陪伴他們討論、找到解決辦法,而非大人立即介入裁決,孩子就能學習協商。
- 日常習慣:當孩子弄亂了桌面,老師引導他一起收拾,孩子就能體驗「善後也是責任的一部分」。
這些小小的「教養練習」,正是未來孩子在大場面中展現風度與氣度的基礎。
態度,來自日常的教養
一場比賽,看見兩種態度。輸球的遺憾可以被理解,但在輸球後依舊能展現風度,這是一種從小養成的能力。
對我們幼托老師與園所而言,陪孩子練習輸贏、學會耐心、懂得尊重他人,遠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為重要。因為,真正的勝利,不只是站在頒獎台上的一刻,而是在人生每一次輸贏中,都能保持平和與優雅。
讓我們從 0-6 歲開始,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——信任、耐心與尊重,讓他們在未來的賽場與人生中,都能自在地展翅高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