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自信是被信任長出來的

自信,不是鼓勵出來的

一個兩歲的孩子,正在努力扣上外套的扣子。他的小手笨拙、皺著眉、扣錯了兩次。老師沒有幫忙,只是蹲下來,靜靜地看著他。第三次,他扣上了。眼神閃亮。

老師微笑著說:「你自己扣上了,真棒。」那一刻,孩子不是因為讚美而開心,而是因為——他真的「做到了」。自信不是教出來的,是生活裡一點一滴被累積出來的。這句話,是幼教現場最真實的提醒。

真正的自信,從「我能」開始

對0-6歲的孩子來說,自信不是心理狀態,而是身體記憶。他不會因為聽到「你可以!」就相信自己能,而是要透過一次次的真實經驗,讓身體記住「我能做到」。就如皮克勒說的:「孩子需要自己發現他能做到。」當孩子自己爬上階梯、自己擦手、自己完成拼圖,每一次「自己完成」的經驗,都在他的內在建立起一個訊息:「我可以。即使慢一點,但我能。」

這種從身體長出的信心,比任何鼓勵語都深刻而長久。

被信任的孩子,才學得會信任自己

蒙特梭利提到,教育的目的,是讓孩子相信自己能發揮生命的力量。孩子的自信,不在於被讚美多少次,而在於身邊的大人是否願意——給他時間、給他空間、給他信任。

在托育現場,或許我們會覺得:「他太小,還不會。」「他灑得到處都是,我幫他就好。」但其實,那些「幫忙」裡藏著的是大人的焦慮。而孩子的自信,往往就在這些焦慮的好意中被剝奪。

自信不是「被幫成功」的結果,而是「被允許嘗試」的過程。

錯誤,是自信最好的養分

孩子的成長裡,失敗不是挫折,而是練習。當積木倒下、畫歪、鞋穿反,那是孩子在建立自我修正的能力。老師的任務不是「讓他不失敗」,而是陪他面對失敗——用溫柔的眼神告訴他:「沒關係,你可以再試一次。」

心理學上稱這種力量為「內在效能感」(sense of efficacy)。它不靠外在獎勵,而是來自「我能再嘗試一次」的經驗。而這,正是自信的起點。

安靜的陪伴,是自信的溫床

在皮克勒與蒙特梭利的教育裡,老師不只是引導者,更是「穩定的他者」。當老師不急於指導、不急於評價,孩子就能安心地成為自己。

有位托嬰老師分享:「我發現當我少講一句話,孩子就多了一次自己完成的機會。」這句話,看似簡單,卻是深刻的教育哲理。因為教育最溫柔的力量,不是「幫他變好」,而是「讓他有空間長成他自己」。

自信,是一種被理解的勇氣

孩子的自信,不是掌聲帶來的,而是日復一日,在被尊重與信任中長出的力量。當他能自己穿鞋、自己倒水、自己表達情緒,他就在告訴世界:「我能。」老師能給的最深禮物,不是指導、不是糾正、不是獎勵——而是一種安靜的信任:我相信你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