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戲是孩子最單純的學習方式
早晨,陽光灑在教室地墊上。一個三歲的孩子,正拿著積木,一次又一次堆高又倒下。老師在一旁靜靜看著。其他孩子玩著廚房組、推著車、畫著畫,各自在忙。這樣的畫面,有人覺得「只是玩」。但在孩子的世界裡,那其實是最深刻的「學習」。
「遊戲不是額外的時間,而是孩子存在的方式。」這句話,道出了0-6歲教育的本質。
孩子透過遊戲,整理他的人生
成人靠對話思考,孩子靠遊戲思考。
當兩歲的孩子用積木搭房子、再推倒;當三歲的孩子讓娃娃「哭」、自己當媽媽安撫;當四歲的孩子重演早上不想來上學的情境——他們其實都在透過遊戲「消化」經驗,重新整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。
心理學家布魯諾 · 貝特海姆曾說:「遊戲是孩子的語言。」而皮克勒更提醒我們:「孩子的行為,是對環境的回應。」
所以,當孩子反覆在遊戲中重現某個場景,那不是無聊,而是內在的「修復」。老師若能以觀察者的姿態走近,就能從遊戲裡讀懂孩子心裡的故事。
遊戲的價值,不在結果
我們太容易問:「你玩完了嗎?」「這是什麼?」但孩子的遊戲,從來不以「完成」為目的。
在蒙特梭利教室裡,孩子的「工作」與「遊戲」是同義的。因為他不是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探索。當他反覆擦桌子、倒水、分類卡片、捲線……那不是在消磨時間,而是在培養秩序、節奏與邏輯。
遊戲的核心是「在過程中經驗自己」。而大人的焦慮,往往讓這份體驗被打斷。
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師,不是帶孩子「玩什麼」,而是能創造一個讓孩子「想玩」的空間——讓他自由組合、自由想像、自由嘗試。
老師的角色:給空間、給時間、給尊重
在托嬰現場,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:孩子堆積木,老師幫忙扶著;孩子在假裝煮飯,老師幫忙「調味」;孩子說「我要自己」,老師卻忍不住接手。其實,老師越少「幫」,孩子越能「學」。
皮克勒說:「當孩子被信任時,他就能成長。」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遊戲。當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玩,不急著引導,不替他命名,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世界。那是一種「沉默的教育」——沒有指令,卻充滿力量。
玩,是通往智慧的路
蒙特梭利說:「遊戲是孩子的工作。」而皮克勒補上另一句:「自由遊戲的孩子,是平靜的孩子。」當孩子能專注地玩,他就能安住自己。他在搭積木時學習結構;在假裝遊戲中學習社會互動;在創造的過程裡培養了自信。
這些能力,不會來自教案或教材,而來自一個又一個「被允許自由探索的時刻」。
玩,是孩子最深的思考
如果有一天,我們能在孩子的遊戲裡,看見他的世界;能在他的混亂裡,看見邏輯;能在他的沈默裡,看見專注——那麼,我們就會明白:孩子從來不是「在玩」,而是在用全身心地「活著」。
讓孩子盡情玩,就是給他機會,成為完整的自己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