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孩子在動,不只是活動 —— 而是在學習掌握自己

有一個畫面,常常出現在托嬰教室裡。一個剛會爬的寶寶,一次又一次試著拉起身,手緊握著扶手,身體微微晃動,眼神裡全是專注。老師沒有伸手去拉,只是靜靜地在旁看著,那是一種「相信他能」的等待。這個畫面,正是「運動教育」的精髓所在。

運動不是訓練,是孩子生命自己推動的節奏。

對0-6歲的孩子來說,「動」並不是一種技能表現,而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。

孩子的每一個動作,都是在建立「我能」

皮克勒說:「不要教孩子動,讓他自己發現能動。」當孩子從翻身到爬、從爬到站、從站到跑,每一個動作的完成,都是他身體與心智的對話。那不是大人教出來的,而是孩子內在節奏的展現。

然而在現場,我們常常太急。「老師,我的孩子還不會翻!」「他什麼時候才能走?」我們急著扶、急著抱、急著幫,結果讓孩子錯過了最珍貴的經驗——那個「我自己辦得到」的時刻。而當孩子失去了自己發現能力的機會,他的信心,也就少了一塊。

運動不是放電,是秩序

很多時候,我們把孩子的活動時間視為「放風、放能量」。但對孩子而言,運動是建立秩序的過程。

蒙特梭利說:「運動是智慧的基礎。」孩子在不斷重複的動作裡,學會了控制、專注與協調。那是身體的秩序,也是心的秩序。

看似在「爬上爬下」,其實他在練習界線;看似在「推箱子」,其實他在學習平衡;看似在「追球」,其實他在體驗節奏與掌握。

如果大人總在一旁喊:「小心!不要跑!危險!」我們無意間剝奪了孩子練習風險與自我控制的機會。真正安全的環境,不是限制動作,而是創造可安全探索的空間

老師的等待,是孩子運動發展最好的支持

在托育現場,最美的畫面往往不是老師在教,而是老師在「靜靜地看」。

孩子從坡道上滑下、從軟墊上翻滾、從椅子下爬出來,老師的雙眼在觀察、雙手在準備,卻沒有取代孩子的動作。這樣的陪伴,是一種溫柔的專業。因為我們知道,每一個動作的完成,不只是肌肉在成長,更是孩子的信任在長大——信任自己,也信任世界。

動的孩子,是心裡安定的孩子

當孩子能夠自由地探索、自然地活動,他會在動作中找到節奏,也找到自我。那是一種內在的「和平感」。

皮克勒提醒我們:「自由運動的孩子,是情緒安定的孩子。」他不需要被逼著靜下來,因為他已經在「動」裡面找到了秩序。

所以,當你看見孩子在跑、在翻、在滾,請不要急著干預。那是他在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、與世界共處的時刻。

孩子的每一步,都是在學會自己

在教育裡,「動」常被視為前奏,但其實,它就是孩子學習的核心。

當我們願意放下「要孩子動得更好」的焦慮,而選擇相信他的節奏、守護他的空間、等待他的完成,我們教的,不只是運動,而是一種——
從身體開始,延伸到靈魂的尊重。

真正的運動教育,不是讓孩子更快、跳更高,而是讓他在每一次的動作裡,感受到「我能自己長大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