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育現場,我們常遇到這樣的狀況:
小穎最近情緒不穩定,常常在分組活動前突然大哭,拒絕進入學習角落區。老師觀察了幾天,發現問題似乎不只是活動安排。
在一次接送時,老師和媽媽多聊了幾句,才知道:小穎的爸爸最近因工作關係,調派外地,媽媽獨自負起接送與照顧的責任,孩子變得更依賴熟悉的安全感。
因為這樣的交流,老師與家長的資訊連線,才讓「觀察」變成了「解方」,於是老師在課堂中為小穎安排更多可預測的小任務,讓她在掌握感中慢慢放下焦慮;媽媽在家則用相同的語言提醒:「明天老師會和你一起做第一步,然後再做第二步喔。」
三週後,小穎已經可以自己走進角落區,安靜的開始活動。
親師共育,並不是老師告訴家長「該怎麼做」,也不是家長單方面把孩子的狀況「交代完就結束」。它是一條雙向的支撐線:
* 老師提供觀察與策略。
* 家長提供家庭情境與情緒脈絡。
兩者交會,才能拼出孩子完整的學習地圖。若缺了這條線,老師只能在教室裡「猜測」;有了這條線,老師和家長才能同步,讓孩子在學習和情緒發展上有一致的支持。
在孩子的成長路上,老師與家長不是「平行線」,而是「共同支架」。孩子的安全感、學習力、適應力,都依賴這個支架的穩固程度。多花幾分鐘交流,不只是解決一個當下的問題,而是在為孩子鋪設能走更遠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