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日午餐時刻,一間小火鍋店裡傳來尖銳的聲音——一位母親情緒激動地責罵正在盛醬料的兒子:「我是魔鬼嗎?別人靠近你都沒關係,我靠近你就躲?」
孩子縮著肩膀,幾乎聽不見地回了一句:「就是不想靠近你嘛……」這段對話像重播機般,一次又一次,直到餐點上桌,氣氛才稍稍緩和。
隔桌旁觀的人,心裡一陣酸楚。眼前的母親與孩子,都是辛苦的。母親或許背負著壓力,沒能及時收住情緒;孩子則成了這場情緒風暴下最直接的承受者。這一幕讓人想到一句話:「平和的大人,才能養育出平和的孩子。」
大人的情緒,塑造孩子的世界
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,並不是一出生就具備的,而是透過大人的陪伴學習而來。當孩子遇到困難、挫折或衝突時,他會觀察大人如何處理情緒。
- 如果大人慌亂、暴躁,孩子學到的是「情緒是無法控制的」。
- 如果大人能冷靜、平和地回應,孩子便會逐漸內化,學會「我也可以安定自己」。
心理學研究早已指出,孩子的情緒管理模式,往往是大人情緒風格的映照。蒙特梭利強調「成人的準備」——成人不是只準備教材與環境,更要準備自己的狀態,因為成人本身就是孩子最鮮活的學習對象。
冰島的啟示:耐性是底色
在冰島,父母與老師幾乎不會對孩子大聲怒斥,甚至法律明文禁止體罰,連「罰站」都被視為不被允許的管教方式。陌生人若在公共場合見到大人斥責孩子,會認為是極嚴重的失態。於是冰島的父母以「耐性」為基本原則:孩子愈調皮,父母愈冷靜。
這種文化氛圍,給了孩子一個重要訊息:我被理解、被尊重,我也有時間練習冷靜下來。
皮克勒的提醒:關鍵在於「有效回應」
皮克勒在托育實踐中一再強調:孩子需要的不是「被壓制」,而是「被理解」。當孩子情緒激動時,成人若只是制止或以怒制怒,等同於把孩子推向孤立。反之,若大人能蹲下來、給予眼神、用簡單語句回應——「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」——孩子會感受到一種安全的承接,並逐步學會表達與調整。
大人也有情緒,但能學會「管理」
我們並不是要大人完全壓抑情緒,因為那不真實,也不可能。大人也會累、會焦慮、會有情緒的高低起伏。
重點在於:如何管理自我情緒,不讓情緒主導親子互動。
- 覺察:先認識自己的「情緒雷區」,知道什麼情境容易讓自己爆發。
- 暫停:當情緒高漲時,給自己三秒鐘深呼吸,而不是立刻反應。
- 轉化:用「描述現狀」代替「指責對方」,如「我看到你不想靠近」比「你怎麼都不理我」更能打開對話。
幼托老師的角色:陪伴與示範
在幼托現場,老師往往是孩子日常情緒學習的重要模仿對象。
- 當孩子跌倒哭泣,老師若能先蹲下、輕聲安撫,孩子會學到「遇到痛,可以有人接住我」。
- 當孩子衝突爭玩具,老師若能冷靜調停,孩子會內化「衝突可以用平和處理」。
更重要的是,老師能以專業觀察提醒家長:孩子的情緒困難,常常與大人的情緒回應息息相關。
成為孩子的情緒範本
那位在火鍋店裡情緒失控的母親,或許只是太累、太無助。孩子的不安,並非因為他天生膽怯,而是因為缺乏情緒安穩的港灣。
蒙特梭利提醒我們:孩子需要一個準備好的成人。皮克勒告訴我們:孩子需要被真誠回應。冰島的文化則示範了:大人的冷靜,才是教育最有力的養分。
當大人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,孩子就會學會安定自己。平和的大人,才能養育出平和的孩子;而平和的孩子,終將成為平和的大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