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慢一點,是更快的推進

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,連我們的呼吸都不自覺變快。時間被切割成一段又一段,什麼都要求「馬上」、「立刻」。然而,在皮克勒的眼中,對待孩子的節奏恰恰相反:慢一點,才是更快的推進。

急躁與從容的差別

情境一:匆忙的早晨
托嬰中心裡,小宇不肯乖乖把手伸進衣袖。老師因為時間緊湊,一邊說「快點啦,大家都等你了」,一邊硬把孩子的手拉進去。小宇開始掙扎、大哭,整個教室的氣氛都跟著緊繃起來。

情境二:優雅的等待
同樣的早晨,老師蹲下來,注視小宇的眼睛,微笑著說:「小宇,我們要穿上衣服囉。你先把手伸出來,我等你。」小宇遲疑了一下,抬頭看老師,慢慢伸出小手。老師輕聲說:「很好,我看到你自己伸出來了,真棒。」全程沒有哭鬧,孩子在穩定的情境裡完成了換裝。

這兩個情境的時間,或許差不了多少,但結果卻截然不同:
第一個情境裡,急躁帶來哭鬧,最後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安撫;
第二個情境裡,等待創造了合作,讓孩子在尊重中完成動作。

慢下來,看似延遲,其實節省了更多時間與情緒成本。

慢下來,是為了看見孩子

照護嬰幼兒,從來不只是「把事情做完」。餵奶、換尿布、穿衣服、洗澡、哄睡——這些日常動作,不只是「任務」,更是建立關係的時刻。

當我們放慢速度,注視孩子,告訴他:「我現在要幫你穿上衣服,等你準備好了,我們再開始。」孩子會因為這份等待,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尊重。他會用眼神、手勢或聲音回應你,從被動接受,變成積極參與。

這就是「慢」的力量。

為什麼「慢」才是「快」?

  1. 降低過度刺激:孩子的大腦還在發展,如果環境充滿催促、拉扯與倉促,他容易焦躁不安。慢下來,能讓孩子情緒安穩。
  2. 建立安全感:可預測的節奏,讓孩子知道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」,這是安全感的來源。
  3. 強化合作與自主:當孩子有時間回應,他會主動參與照護過程,培養自我效能感。
  4. 減少大人的耗損:與其急著「完成」,不如用穩定的節奏,讓過程流暢而不必頻頻安撫或修正。

皮克勒提醒我們:在糾結的情境下,慢一點,其實更快。

因為在「慢」的過程中,大人獲得了從容,孩子獲得了尊重。當照護者不再慌亂,孩子就不會因為過度刺激而煩躁哭鬧。這樣的日常,不只是把事情完成,而是一次次在孩子心中種下「信任」與「平和」的種子。

對幼托老師而言,「慢下來」不代表浪費時間,而是用最優雅的節奏,陪孩子一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