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嬰幼兒有STEAM教育的存在嗎?你還認為小寶寶就是吃好睡好就行了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!

STEAM教育的理念早已風靡全球,但搜集所有的文章,幾乎都聚焦在7歲以上的兒童,那六歲以下的嬰幼兒跟STEAM教育的關聯如何呢?

 


 

這個世界就是孩子的教室,學習無所不在。

 

微微陽光的早晨,托嬰中心的托育人員帶著寶寶外出探索教室外的世界。在戶外,寶寶可以聽聽不同車子的引擎聲、呼吸當天空氣的味道、小臉龐感受四季的溫度,當然也觀賞四周環境的顏色、形狀、物品,甚至是光影,外出的片刻,寶寶們總是好奇地張大眼,與其說是環境吸引了寶寶,不如說是寶寶想要把他身處環境的一切都緊緊握住。

 

照片來源:新北市私立育圃托嬰中心

 

< 搖籃裡的科學家 — 認識嬰幼兒早期的學習歷程> 早在2011年,黃馨慧老師就翻譯了 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 一書,書中介紹許多研究,證實嬰幼兒對世界的認識和所學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他們會思考、下結論、做預測、尋求解釋,甚至進行實驗。書中的洞見完全填補了成人對寶寶學習的無知,深深影響我觀察寶寶的角度,嬰幼兒的一舉一動都是在他的學習旅程中,看看上圖的目不轉睛欣賞光影的寶貝就知道,他正在進行「科學研究」了!

 

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的問題,生活中的「現象」就應該都是題材。美國率提出以STEM的模型,培養動手做、發明、創新的下一代。STEM純理工教育有極限,後來再加入藝術(Art), 成為STEAM,企圖讓創造和發明能更連結人的溫度和關懷。

 

什麼是STEAM?

 

S= Science(科學)
T= Technology(科技)
E= Engineering(工程)
A= Art(藝術)
M= Mathematics(數學)

 

光是看著 S-T-E-A-M 五個字,很難與小寶寶的學習領域連結,但如果用STEAM 5大精神(跨領域、動手做、生活應用、解決問題、五感學習)來解釋,那就可以很順利地跟嬰幼兒的生活綁定了。小寶寶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生理需求的滿足以外,花了巨量的時間在觀察、探索、嘗試、動手動腳,全身心地用感官嘗試如何解決生活裡的問題,並且能夠反覆應用於生活裡的其他層面。

 

舉個常見的例子:
剛出生的小嬰兒,對於手的動作控制不良,所以常常在空中揮舞,但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揮舞,如果環境裡有可以讓他觸碰到的小吊飾,爾然揮舞到的一刻,小吊飾動起來,這時視覺突然被眼前小吊飾的移動而吸引,欣喜萬分的寶寶會自然加速了揮舞雙臂,此時的小腦袋還沒搞清楚自己的手和小吊飾間有什麼關係。每天每天,小嬰兒重複著自己手臂和小吊飾的遊戲,直到某天小手掌抓住了小吊飾,心智慢慢對自己的動作、視覺和物體之間的關係產生認知,這是小嬰兒手掌、手指、手腕運用的起點,日後的每一天,寶寶就會開始生活探索的旅程,用他的五感(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)跨領域嘗試,而且孜孜不倦,在三歲前就已經可以累積出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(吃飯、喝水、穿衣褲、如廁、收拾等),不僅如此,寶寶還知道冷熱、顏色、物品名稱等大量的生活現象,科學,就在生活裡,而且滿滿都是寶寶有興趣的題材。

 

對應STEAM教育的理論與實踐,總不脫大量的課程設計,這造成了嬰幼兒STEAM教育的進入障礙。7歲以上的兒童教育體制強調教師設計課程的角色,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到好奇的事物,提供學生實作和探究的時間,進而與同儕一起討論出生活的科學現象,最後提出解決方案。然而嬰幼兒教育強調教師跟隨孩子的角色,教師要仔細觀察寶寶的發展狀態,提供給寶寶實驗(探索)的素材以及適當安全的空間,然後寶寶就會自動「組建」出深層的認知層次,嬰幼兒天生的「行動力」自然會成為課程的啟動者,他們會專注的研究,從成人給他的語言訊息、表情反應和環境的現象中搜取證據,進而找到結論。

 

帶寶寶去散步吧!
所有的S(科學)、T(科技)、E(工程)、A(藝術)、M(數學),都在從寶寶發現「現象」開始。無論是玩積木還是玩石頭,還是看樹吹風時發現的小小點,都是當個科學家的開始!

 

嬰幼兒有STEAM教育嗎?答案絕對是肯定的。

 

好好的設計寶寶身處的環境,提供給他們可以丟、敲、拿、跑、看、摸、嚐、聞的機會,他們自然會吸收,而且透過神奇的大腦整理出系統。成人可以成為最好的STEAM教育家,只要你相信寶寶是「宇宙最佳的學習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