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收玩具怎麼教?為何別的孩子做得到,但我的孩子做不到!專家告訴你問題在哪裡?

教養很難,東聽西聽越來越抓不準自己該怎麼做?很不想跟別家的孩子比較,但自己的孩子就是講不聽該怎麼辦?其實很多問題的答案在家長自己,先決定好你的育兒尺度才能治根。

 

你的育兒尺度有多大?
這個問題得好好想清楚!

 

會動的孩子代表對這個世界有好奇,而且想要立馬了解,他們才不管爸媽忙不忙、環境危不危險,總之就是要「衝了」,這其實就跟成年人喜歡搶購限量品一樣,內在動力及強,擋也擋不住。

問題來了 —
你能接受孩子動到什麼程度?
環境亂到什麼程度是你能忍受的?
你提醒孩子的多少次是可以耐得住性子的?
等待孩子多少時間是你可以接受的?

這其實很個別,而且深深影響你的育兒品質。

 

上述四個問題的容忍度越低,你可能制止孩子的時間越短,在孩子的後面跟著撿跟著收的頻次高,且對於孩子忙著自己的事而拖拖拉拉會很受不了,每天都很煩躁。

如果你的容忍度很高,你可以給孩子的自由度很寬,家中的其他人未必可以跟你同頻,總覺得你沒好好教孩子,孩子顯得較為隨性,有時完全叫不動,這也很讓人煩躁。

有時候你會東聽西聽,越來越抓不準自己的到底該怎麼做,因此開始調整自己的做法,這讓整個狀態變得更糟,因為那不是原本的你,而孩子也不認識突然改變的你,要嘛情緒崩潰,要嘛更亂更反常,你心裡的自我懷疑越來越高了。

人本來就是複雜的,沒辦法單一規格,教養更是。

 

親子生活是一個 調適的過程 ,孩子在學習怎麼樣是對的好的,也不斷地在測試家裡的底線,如果每一次都得到一樣的答案(引導),那就會變成習慣,如果有時候可以但有時候不行,那孩子自然要多試幾次,看看答案到底是什麼,換句話說,不一致的規則會延長孩子不斷測試你的底線的時間

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:孩子在每一次拿玩具後要不要收玩具?有的家庭是一整天只要睡前收就行了,有些家庭是每一個時間段玩完後收,有些則是要孩子每一份就要先收拾才可以拿下一個。

如果你要問我哪一個好,我當然覺得每一個玩完就收是最你整齊的,但那得要「緊緊盯著」,每一次都用同一個標準,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後就能養成「意識感」「秩序感」,可是,要做到如此完美在生活中並不容易,所以往往二天打魚三天曬網,而且感覺一直教不會,心累到自我懷疑。

理想很完美,現實很殘酷,所以育兒不必跟別人比,無論哪個專家給你的建議都不是聖旨,請你先盤點自己的頻寬,並且想好怎麼樣才是你最舒適的育兒管理規章,既不要太嚴格的累死自己,又不會讓小孩完全失控的的底線, 然後一一落實,只要能做到 一致性,就是最好最佳的方式。

一致性才是育兒的解方,無論你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各類的狀況忍耐度多寬多窄都行,

先釐清自己,才知道怎麼訂好規則,如此才能「免爆炸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