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課花絮

別再只跟孩子說「不可以」:沒做好正向教養的三件事,別想孩子會乖乖聽話!

百分之八十媽媽的挫折都來自於孩子的規矩,明明有在教,但就是講不聽,媽媽們真的是心累⋯

 

 

 

週末午後,在輕柔音樂下的簡餐餐廳格外清幽,與友人聊著,頓時聽到隔壁桌傳來「不可以」!我淡定的側目過去,只見媽媽滑著手機,看起來四歲左右的小男孩不安穩地在椅子爬上爬下,一旁的姊姊看著弟弟笑,看起來應該是兩個孩子在玩躲貓貓遊戲。

 

剛才聽到的那一聲「不可以」,為的是什麼事?

 

兩個孩子越玩越嗨,弟弟整個鑽在椅子下,姊姊說:媽媽,你看弟弟。媽媽又再次說「不可以」!弟弟站了起來,在準備坐回椅子前拉了一下姊姊的衣服,至此兩人開始拉扯的遊戲,媽媽放下了手機,表情不耐煩的說:要說幾遍,我跟你們好好說都沒用,一定要我生氣嗎?

 

兩個小孩乖了一下,就只有一下下,約莫五分鐘後,弟弟再度離開椅子,而且這次聲音更大了⋯⋯

 

媽媽的臉越來越臭,無奈的說:回家。

 

為何好好說沒有用?

 

餐廳裡的畫面一定讓許多父母心有戚戚焉吧!問題就出在你只說「不可以」,而不是說「可以」。我們跟孩子說不可以的意思就是要制止當下的行為,那我們有好的替代方案提供給孩子嗎?如果有,請直接說出來。例如孩子在爬高爬低,我們就直接說:請你坐好。簡單明瞭,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清楚,馬上知道「要做什麼」,成功幾率將會大增。

 

為何只乖了一下就又開始造反了?

 

以上述在餐廳坐好為例,如果父母一直滑手機而忽略跟小孩的互動回應,自然小孩就會因為無聊而想要離開位子,以不守規矩制約父母關注自己。一直不肯在餐廳裡乖乖坐好用餐,這時父母如果只是不斷的說”坐好,要坐好,趕快坐好,要乖乖坐好……等等口頭提醒,可以有更積極的做法,包含請小孩觀察在端著湯的服務生,然後問不坐好可能會發生的危險,或是問一些坐好與沒坐好的差別,甚至用身體示範甚麼叫坐好等等的策略。

 

阿德勒的正向教養中指出,行為不當的孩子,是一個受挫的孩子。孩子在餐廳耐不住坐在椅子上,那代表孩子已向你發出了無聊的訊號,他向你展示了與你交往的挫折,從你那裡得不到平等交往的歸屬感,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沮喪。

 

要讓孩子乖乖聽話,就必須讓孩子跟你之間的連結產生觸電效果。要讓親子間調到同一個頻道,你得做好三件事:

 

一、仔細觀察
觀察不是看著孩子在做什麼,而是感受他行為背後的意義。這難嗎?其實不難,只要你從他的角度思考。在餐桌上,大人可以滑手機,但是孩子只能坐著,這顯然沒道理,想深一點就不難發現,孩子永遠都在找事做,如果你不想他坐在地上,那找點他做得到、當下情境能做的事給他吧!

 

二、明確指導
很多時候孩子想要做,但是能力有限,常常搞得亂七八糟,如果你不想搞得無法收拾而暴怒,那就現做一次給孩子看,千萬別以為你用說的就代表教了,孩子需要具體才行。常見的就是要讓孩子好好吃飯,那得教孩子把湯匙拿好、碗扶好,當孩子看過你怎麼做,他才會做。

 

三、即時鼓勵
即時鼓勵就是觸電的那一刻,孩子做對了、做好了,馬上讓他知道,孩子的內心必然是開心的火花,日後也就能依據這次的成功結果預測未來的行動,積累出的經驗,如同孩子內在的資料庫,日好遇到一樣的情境,自然表現出「可以」的樣子。

 

與其說「不可以」,不如說「可以」。

 

 

 

正面表述,正向支持,三個重要的技巧環環相扣,孩子乖乖指日可待。